公元2009年,是我国生肖纪年的牛年,时下的国人喜欢说“牛”。有牛市,牛人,牛气。我们也在这牛年的正月初三,做了一件“牛”事,首次举行了高中毕业三十年聚会。关于这次聚会,组织者充分的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收录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以期永久的保存我们相聚时那份美好的记忆。但这种存储方式有先天的缺陷,一是信息有限,二是很难长久保存。鉴于此,文字的材料虽然单调,但更细致,更耐久。当我们慢慢老去,记忆力和视力渐渐消退,人生的沧海碧水微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夕阳向晚的时刻,对着落日的余晖,手持一柄放大镜或者叫一个绕膝的儿孙,读读这些文字,唤起我们对此次聚会的温馨回忆。下面,就用质朴的文字来如实地记录这次聚会的台前幕后。
一、源起
2008年的12月初,由供职于母校野中的四位同学,徐富贵,陈挺进,黄圣华,李和新发出倡议,在高中毕业三十年之际举行聚会。徐富贵首先征求了老班长夏成郁和部分在城同学的意见,得到一致赞同。随即他们草拟了一份聚会方案,牵头成立了筹备组,于12月中旬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上,推举徐富贵为总主持人,母校的另三位同学因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而负主要责任。大家对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认为切实可行。并一致表示,要办就要办好,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水平。方案定了,目标明了,如何实施自然就成了首要问题。毕竟,毕业别离三十年了,有些同学如黄鹤一去,音讯杳无;有些人天南海北或远涉重洋,加之人到中年,俗事缠身;有些人置身宦海,职责难离,关山阻隔,时不我用,这是问题之一。另一个障碍来自我们内心,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虚妄浮躁,中年的我们,看多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最善良敏感的心灵也容易结茧变硬。是否还看重少年时的情意,是否还保留着同学时的纯真,是否还愿意重温那段飘逝的时光,孰难料定。会上,筹备组成员经过分析讨论,结合平时小范围接触时的片言只语,准确判定,同学们会积极响应,热情参加,工作按预定方案实施。事实果然。后又于腊月二十五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再次落实相关问题。
二、组织
为了办好聚会,就要全面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把事情做精做细。会上,筹备组成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1)通信联络
由于时间隔得太久,通信联络是最难的事,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分解到人的办法。这一块,除野中的四位同学外,夏成郁,叶方波做了大量的工作。个别同学因长期失去联系,只好通过各种间接途径,甚至亲赴住地予以查找。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与所有的同学起得了联系,只有涂必结同学永远无法联系了。
(2)邀请老师
邀请老师参加聚会,是我们这次聚会的一个特色。也使这次聚会更具内涵,使三十年前的学生生活情景更真实再现,也彰显了我们身上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更体现了几十颗感恩之心不老,感恩之情长存的情怀。庆幸的是,除了化学老师汪荣来先生在我们临近毕业时英年早逝外,其余的科任老师都健在。尽管年事已高,但大都生活平静,身心安康。由于聚会的时间是正月初三,按我国传统,正是他们享受天伦乐趣之际。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以诚挚的语言和华美的请柬,逐一登门邀请,除物理老师金跃先生不在潜山,体育老师林胜先生因健康原因不能赴会外,其余的,班主任数学老师王宁泉先生,语文老师周正芳先生,英语老师方送南先生,政治老师汪焰春先生均愉快的接受了邀请,老师们感到非常激动和欣慰,这既在这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3)物品筹备
这次聚会,对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包括车辆,食宿,礼品、纪念品、果品,饮料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并有专人负责。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礼品,也是筹备组讨论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从内涵上讲,礼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赠品,一种是纪念品。赠品是送给母校和老师的,当然也含有纪念的意思。纪念品是给我们自己的。从形式上看:纪念品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印有文字标识的,我们选择了茶杯,这是外显的,具有可“招摇”的性质,在某些场合,带一点孩童式的炫耀。大家认为这是必要的。另一种是内隐的,就是纪念册和光盘,这是用于自我欣赏的,在闲暇之余,作为一种挠挠心灵瘙痒的如意,或许能带来些微淡淡的,无法言表的惬意。这种谋划是极具匠心的,也足见大家对这次聚会的珍视。至于赠品,送给老师的好办,兼具纪念性和实用性即可。送给母校的可要费点心思了,徐富贵的创意极好,选一块奇石,为母校添一道永恒的风景。也为纪念,也为启迪后学。为此,他和黄圣华、陈挺进同学驱车百余公里,会同在岳西县医院供职的韩李平同学,翻山越岭,在乱石成堆的灵山妙水间觅得灵石,遂成心愿。余下的物品包括纪念册,光盘,均由黄圣华,陈挺进同学负责。
(4)经费筹措
活动是肯定需要经费的,筹备组对这个问题也做了详细的研究。在概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最低标准。筹措方式是自愿捐献,由于各人的经济状况不同,会上明确,有固定收入的,每人500元,上限不封,无固定收入的不做要求,个人自愿。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同学们不因经济原因而放弃赴会。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个策略对促进同学赴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至此,组织工作全面完成,剩下的就是静候佳期了。
三、集结
期待中的日子终于来了,正月初三早晨八点,负责接待的同学就到了车站和野中。班主任王老师,老班长夏成郁,总召集人徐富贵,还有母校的徐汉夫校长、团委的方立平书记九点钟准时站在了野中大门口,迎接从各地赶来的同学们。负责接站的沈西泉,胡德松同学,负责会议室接待的李和新,涂永忠,陈挺进,葛玉清等同学准时到位。负责接送老师的舒根海,叶方波,负责接远途同学的戴光灿均已出发。一切都按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初三的天气比预料的要好。牛年的春天来得比较晚,日下还是隆冬,但并不特别冷。天色阴沉,没有雨也没有雪。我们到是希望下一点雪,好为聚会添些景致。虽然同学聚会无关风月,但聚会中难免要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因为,我们毕竟别离了三十年,毕竟同学中有许多的“帅哥”和“靓女”,毕竟同学中有许多事业有成,功成名就的人。
到了十点左右,同学们都如约而至,除远在美国的葛聂林,援非的陈尚送,上海的唐神结,唐义旺、铜陵的卢节松外,六十七位同学到了五十六位。这是高中毕业三十年后一次完美的集结,是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最好注解,是对“同学关系”的最好诠释。
见面的情景就不详细叙述了,很多人是三十年谋一面,握手,拥抱,人,名对号,不一而足,其间的惊讶,激动,兴奋可想而之。荡漾在每个人心头的情意只有各自体会,不虚此行肯定是共同的感受。
四、主题
集结完毕,聚会的主题活动渐次展开了。
(一)校园拾忆
母校野中,背倚天柱山,面临皖河水,环境清幽,,风物宜人,钟灵毓秀。早晚可闻晨钟暮鼓,四季常浴九井西风。是读书求学的风水宝地。今天的校园与三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走在洁静的小道上,努力搜寻着故园的影子,竭力想忆起我们的教室,宿舍。食堂在哪里?红楼,灰楼在哪里?河边碧柳在哪里?一路上,回忆,确认,指点,争论,评说,一桩桩,一幕幕,与脑海中存储的影像做比较,真切地感到世事沧桑,人是物非,曾经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恰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形成强烈的反差。当然我们也从心底为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敬赠礼物
献给母校的礼物是一块硕大的奇石,摆在进大门的右侧的中心广场,说她奇,是因为她的型状,似桃,似李,似船,似帆,上面刻有由周扬胜同学创意,原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先生书写的“启航”二字。文字简练而意赅,直白而隽永。书法清秀,质朴率真,书石相得,浑然天成。恰如母校,桃李丰硕,芳草天涯。
敬献仪式上,周扬胜同学代表我们激情发言,其意拳拳,其情切切;母校副校长徐汉夫先生代表母校受赠,并热烈致辞,其声入耳,其音绕梁。
(三)拜谒英灵
野寨中学,创建时名为“景忠中学”,取意景仰忠魂,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我们在校学习期间,这段历史不为人提及。历经岁月的淘洗,历史终将露出真容。民族英雄永远受到后人景仰。王业民、汪新兵同学军中任职均是大校军衔,代表我们向先烈们敬献花篮。忠烈祠内埋有近千具无名英烈的遗骨,面对他们,我们只有虔诚地三鞠躬,以表达我们的哀思和敬意。此时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一句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今天的和平岁月,许多同学萍迹天涯,终老客乡,这句诗也是你们的人生写照。负责解说的方立平书记还现场赋对联一首以表心情:故园三十载,真情永驻;人生二百年,击水中流。
(四)师生座谈
完成了前面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又回到会议室。只听见老班长夏成郁同学的一声:“起立”,王老师的:“同学们好”,“老师好”,时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当我们暂时洗尽职场铅华,脱下角色的戏装,回归少年时的纯粹,万千感慨汇涌心头。
座谈会由徐富贵同学主持,夏成郁同学首先做了一个主题发言,言辞优美,情真意厚,。其余的是自由发言。老师们的讲话穿插在同学的发言中。有些同学回忆了中学时的学习生活,讲叙了鲜为人知轶闻趣事,有后山捕鸟,皖河洗澡,操场戏闹,还有煤油灯下苦读时被蚊虫叮咬的苦恼。有些同学率真本性,敞开心扉,讲情窦初开时青涩的调笑。还有少年钟情,少女怀春时莫名的心跳。也讲了少年人没有任何功利的“钩心斗角”。有些同学回顾了三十年来职场拼搏的酸甜苦辣。有些同学用诗词歌赋表达心声。老师们虽然年事已高,亦激情满怀,“老夫聊发少年狂”。发言中,同学们用的最多,又苍白无力的一句话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此外,再也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时光的流逝之快,要知道,圣人孔夫子面对世道变迁,也只能对着渭水叹曰“逝者如斯夫”。何况我们呢。
由于时间关系,许多同学未能发言,这可以说是这次聚会的最大遗憾。
(五)盛宴歌舞
座谈会约于下午一点结束,我们驱车来到天柱国际大酒店,聚会的餐饮娱乐安排在这里。这里也是潜山娱乐设施比较好的一家酒店。
宴会也是聚会的重头戏,把老师们安排好后,同学们自由就坐。简单的祝酒词后,酒未过巡,菜才三味,就推杯换盏。祝福声中妙语连珠,仿佛人人都是锦口绣心。酒是物质的诗,诗是精神的酒。诗酒文化浸淫了中国人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否则,怎么有那么多的诗写酒,又有那么多的酒入诗。从盖时英雄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绝代才女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争渡,争渡,惊起一行白鹭”。无不折射出酒对人的影响。谚语也早就唱出了“酒逢知己千杯少”,“好诗常向知者吟”。在一片祝酒声中,桌次座次全都乱了,每一个人,每一张桌子都坐到了,吃到了,喝到了。矜持不见了,斯文不见了,身份不见了,年龄也不见了,完全是一群放浪少年的模样。聚会的目的,聚会的真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有人醉了,友情醉了,面带桃花,双眼朦胧,笑意荡漾,更有那看不见的心花怒放。
宴席散了,没有不散的宴席。
歌声响起,舞之蹈之。一曲接一曲。
曲终人尽。没有不尽的歌舞。该走的要走了,
梦幻的一天,但不是梦。
大幕落下了......
五、补记
(1)这次聚会,供职于母校的四位同学花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舒根海、陈挺进,戴光灿、叶方坡等同学的私家车无偿地为聚会提供了很多服务。
(2)关于经费,唐义旺、唐神结、卢结松、董江波、叶方波、汪卢华、聂三桥、王志红、林金松、葛聂林、葛世送、王晓敏、王业明、戴光灿、李春节、汪结元、汪美华、徐丽等同学无私捐献,慷慨解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方波和汪卢华同学,作为我们中的唯一夫妻同学为聚会提供了大量经费。在平时的小型聚会和外地同学回潜时他俩也承担了大量的接待任务。表现了对同学友情的高度珍惜。
(3)聚会中,王校全同学的令嫒,聪明亮丽,落落大方、发言得体。代表了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这次聚会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全体父辈祝她茁壮成长,前程似锦。
(4)母校对这次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不但为这次聚会发了简报,徐汉夫校长还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做了专门的介绍,并给了充分的肯定。
葛玉清记于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