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关于一七六师阵亡将士公墓情况的调查

来源: 校庆办  2014-04-17 11:39  浏览量: 17265
      潜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为搜集整理国民党陆军176师阵亡将士公墓的情况,徐继达主席、陈维仕副主席偕同6位委员于1987年8月底赴野寨中学进行实地调查。除查看现场实物、遗址外,还走访了当年亲身参加筹建公墓的乌以风教授和老校长工刘开晴同志。是年9月中旬,我们又去省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复印了有关公墓的档案资料。现综合整理如下:
一、修建公墓的背景
     国民党陆军176师属国民党桂系部队的48军。“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抗击日寇,他们自1937年10月至1938年11月,由南宁开抵上海,并先后驻防宝山、嘉定、常熟、合肥、涡阳、蒙城等地。为阻击日寇侵犯武汉,他们又赴鄂东,后移驻蕲春,转入英山、霍山。这段时间,该师多次同日寇作战,其中嘉定的谈家头战役、常熟的支塘和谢家桥两次战役,战况最烈。“团长谢鼎新、代团长蔡朝焜,均以巷战冲锋,先后殉职。团长楮兆月亦以伤重殒命道中,又阵亡中级军官二员,下级军官十八员,士兵二百二十六名。”
1939—1942年,176师驻防皖鄂边沿江诸地,多次同日寇作战,三次攻打安庆,一次攻打无为,尤以“三攻安庆,创敌最巨”。1938年5月,“以郝文波为内应,突入城内,毁仓库及飞机场,歼敌百余,夺获军用品甚多”;同年9月,“袭入飞机场,毁汽油库,又于桐城之练潭,围歼敌军三百余,获敌酋一名,舰艇一艘,机枪、步枪四十余”。1942年6月“夺占小围据地,迫近城郊,并于争夺狮子山、寨山、洪家船、杨大山诸战斗中,毙敌西田中队长以下二百余人,敌一度犯黄梅,以图策应,亦为我痛击,毙敌崎山中队长以下七十人,虏获军用品无数”。
176师“越时六年,转战数省,大小百战,歼敌数千”。自损“中级军官六员,下级军官八十九员,士兵三千六百一十八名”。
此间驻桐、怀、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先后有176师、133师、第11游击纵队。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评价176师的民谚说:“要吃鬼子肉,只有一七六;愿给鬼子杀,不要一三八;宁当亡国奴,不要十一游”。
      为了表彰176师抗战阵亡将士的功绩,使他们英勇献身的精神发扬光大,启迪后人,176师提出修建公墓。此举得到地方当局的支持,安徽的桐、怀、太、宿、潜、霍、无(为)、庐(江)及湖北的英山、黄梅、广济、蕲春等十三县的民众士绅自动捐助,筹集所需资金。
二、修建公墓的过程
    
1942年6月,由地方当局和176师组织了“陆军176师阵亡将士公墓筹建委员会”,共36人,从中推选出常务委员13人,以范苑声(国民党安徽省第一区安庆督察专员)为主任委员,范春阳(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书记长)、李宣(176师参谋长)为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会下设总务、工程两个组,分别负责修建公墓的具体事宜。公墓诸项工程的设计人士陈家贽、徐嘉禾两位先生(安庆建筑工程理事会工程师)。整个工程从1942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43年6月竣工,仅用9个月时间。
      修建公墓等项工程的石条和砖来自潜山县城西门塔(兴化塔)。葬于墓中的阵亡将士骸骨,由工程组调运股到该师同日寇作战的地方搜集运来。骸骨放入瓦罐中(称“金斗”),罐高两尺左右,直径一尺多,用墨笔在竹签上写明将士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亦放罐中,罐口用石灰封口、加盖。原计划在墓中葬一千二百罐,后因骸骨难于搜集,只葬985罐,其中有三位团长骨骸。将士墓用水泥封顶,以后一直未打开过,因此可排除在解放战争中死亡的国民党士兵骨骸葬入其中的可能性。解放战争开始后,176师已调走,此事,刘开晴、乌以风均可证实。
公墓的经费来源于募捐。筹委会发出了“筹集陆军176师公墓阵亡将士墓募捐启”,预定筹集十五万元,实际筹集十八万六千八百余元,实际支出十九万一千余元。
      公墓的主要建筑:
      将士墓一座。上镶嵌着国民党国徽,正前面立着墓碑(其中有将士姓名大小7块),一对石狮,铺着石块台阶,四周砌有汉白玉栏杆。
忠烈祠一座。位于公墓前30米处,祠内有牌位4座(据说是4位牺牲的团长牌位),四周朱漆圆柱上有木刻对联,其中一副为48军军长苏祖馨的题联:“负弩效前驱,碧血黄沙殉一死;遗骸正丘首,青山白骨共千秋”。外观翘角飞檐,古柏掩映。
      纪念塔一座。位于公墓后小山坡上,高10米。上有白崇禧题词:“陆军第一百七十六师阵亡将士纪念塔”。
      亭阁三座。名为:浩然亭、光岳亭、觉后亭。
      此外,还有景忠厅、韬励楼、庄屋、围墙、木桥等建筑。
      为使将士抗日杀敌,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后人,同时为管理好公墓,在此办起“安徽省私立景忠初级中学”,成立由谭何易、范苑声、范春阳、乌以风、李宣等15人组成的董事会,范苑声为董事长,聘乌以风为教导主任,并购置学田400亩,开商店5片,以供维护公墓和学校所需经费。
三、公墓的现状
      公墓的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文革期间的浩劫,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破烂不堪。将士墓已毁为平地,不少瓦罐破损,将士骸骨暴露土面。四周栏杆已无,不少石条被拦腰打断。纪念塔早在1954年被拆掉,部分石料尚存。忠烈祠在“文革“中由于老校工刘开晴的看管,房子虽在,但损坏严重,现作学生宿舍,景忠厅作教师住房。很多石碑散于路旁沟边,没于荒草之中,有的已被凿去碑文,或作阶石,或铺地面。我们在一个山坡草丛中发现一块白崇禧题词的石碑,文曰:“忠烈永留”,字被凿掉,痕迹可辨,已作水沟盖板之用。三座亭子已毁两座,只有浩然亭尚在,但已柱烂梁斜,危在旦夕。
四、我们的建议
      我们建议修复公墓,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如下几点理由:
      1. 日本政府中某些要人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其教科书,说明他们妄图掩盖其侵华罪行。修复公墓利于人民群众重温抗日战争的历史,不忘外国侵略者给我们造成的灾难。
      2. 天柱山被列入全国44个名胜风景区,而公墓座落其南麓,紧靠著名风景点三祖寺和石牛古洞,今日天柱山游客遍及中外,日趋增多,特别近几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回国回乡探亲访友,登天柱旅游者亦日渐频繁。其中不乏知道公墓或有亲属葬于此者。且主持修建公墓的范苑声先生现仍在台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从这个角度出发,修复公墓对于落实,统战政策,对于和平统一祖国大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墓中将士都是为抗日而牺牲的,他们从南宁出发,转战南北,最后到桐、怀、潜地区,同日军英勇作战,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现应得以发扬光大,彪炳于世,教育后代,同时亦不亏待将士,使他们安息于九泉之下。
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集体讨论       
宏执笔                                 
1987年9月17日                           
(本文选自1989年10月第一期《潜山文史资料》)
 
 
文字: 佚名图片:
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