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家世
张恨水(1895‑1967),安徽潜山人,原名张心远,谱名芳松,后取李煜《乌夜啼》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中“恨水”二字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珍惜光阴(1914年,为汉口小报补白,始用“恨水”为笔名。)
张恨水祖父张开甲,曾任清军参将(为各省提督指挥下的武官,提督为掌管一省军务的武官)驻江西广信,武艺超群。张恨水曾说:“我是武门之后。”
张恨水父亲张耕圃(谱名张联钰)是张开甲的三子,在江西景德镇、南昌、新淦(今黎川县)等地“厘卡子”(征收税务的机构,设于水陆交通关口)任职。为人正直,两袖清风。
张恨水母亲戴氏,名信兰,1877年出生。湖北孝感人。善良厚道,上孝下慈,治家有方。
张恨水父亲1912年在南昌病逝,丢下了年仅36岁的妻子和六个未成年的儿女。张恨水是长子,年仅17岁。父亲临终前,张恨水跪地承诺:挑起家庭重担,孝顺母亲,培育弟妹。后来,张恨水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诺言——辛勤笔耕,支持三弟、四弟和大妹读完了大学,二弟和小妹读完了中学,对母亲更孝敬备至,直到1949年母亲病逝。
报人生涯
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有新闻战线上的“徽骆驼”之誉。
1918年,张恨水应挚友郝耕仁之邀,到芜湖任《皖江日报》编辑,开始了新闻工作生涯。
1919年秋,张恨水辞去《皖江日报》职务,赴北平,任《益世报》助理编辑。此后,历任《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北京世界通讯社总编辑兼《今报》编辑、《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主编、《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主编、《世界日报》总编辑。
1935年,应成舍我邀请到上海任《立报》副刊《花果山》主编。1936年用稿费在南京创办《南京人报》,自任社长,兼任副刊《南华经》主编。1937年12月8日,《南京人报》在日军的炮火中被迫停刊。
1938年初,张恨水辗转到重庆任《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主编。《最后关头》迫于国民政府的新闻检查,于1941年10月9日停刊后,张恨水推出另一专栏《上下古今谈》。
1945年12月,张恨水辞去重庆《新民报》职务,返回北平。1946年4月,北平《新民报》创刊,张恨水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
1948年秋,张恨水辞去北平《新民报》的工作,结束长达30余年的新闻工作生涯。
著作等身
张恨水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部中、长篇小说,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巴山夜雨》为代表作。在小说之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诗词、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万言以上,是名符其实的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师。
1924年4月,《春明外史》开始在北平《世界晚报》副刊《夜光》连载,对当时官场和社会上的奇闻怪事进行了嘲讽和谴责,揭露了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1927年2月,《金粉世家》开始在《世界日报》副刊《明珠》连载,通过描写国务总理金铨家庭的没落崩溃,对上层社会和官场贪婪、伪善、腐败的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谴责。
1930年3月到11月连载于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的《啼笑因缘》,轰动了大江南北。该作问世以来,不断被改编成影视、戏剧等其它艺术形式,至今已被改编近三十余次,创造了文学作品改编的最高纪录。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将连载于上海《新闻报》的《太平花》增加了抗战内容。这是张恨水第一部带有抗战色彩的作品,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创作抗战文艺作品最早的作家之一。
1932年春,创作《弯弓集》,隐喻弯弓射日,号召民众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
1934年5月,张恨水特地自费考察西北,以西北人民苦难生活为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燕归来》《小西天》。
1939年12月,张恨水创作《八十一梦》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小说采取“寓言十九,托之于梦”的手法,对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1942年秋,周恩来到重庆接见《新民报》工作人员时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的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的《八十一梦》,不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吗!”
1940年张恨水创作《水浒新传》,该作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肯定:“《水浒新传》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像张恨水这样用通俗小说配合我们的抗日战争,真是雪中送炭。”
1940年张恨水创作了《大江东去》,这是一部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场面的小说,为国人留下珍贵的战争记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46年张恨水根据常德保卫战的真实事迹创作了《虎贲万岁》。
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又创作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抗战内容的长篇小说。自《太平花》开始,张恨水创作的抗战文学作品达八百余万字,是我国创作此类作品最多的作家。
张恨水的散文作品主要有《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山窗小品》《湖山怀旧录》《水浒人物论赞》等。
解放前后,毛泽东主席曾先后三次接见张恨水: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特意单独接见张恨水,肯定了他创作上的进步倾向;1955年,全国政协春节团拜会上,毛主席接见张恨水并询问了他的创作情况;1956年,张恨水列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恨水。
大师精神
自珍自强
正如笔名“恨水”的寓意,张恨水一生自珍自强、笔耕不辍。他践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信条,在报界、在文坛,历经磨难,遍尝艰辛,从未停止过辛勤耕耘。他一生创作三千万言文学作品,每天写作文稿达五千字。张恨水说:“我是一个推磨的驴子,每天总得工作,除了生病和旅行。我没有工作就比不吃饭还难受。”母亲说他是一架转动不息的“文字机器”,朋友们称他是“徽骆驼”,孩子们说他是“文人中的劳动模范,报人中的拼命三郎。”解放后,张恨水一度中风,病体稍愈即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张恨水正是这样“成于渐”而“聚沙成塔”,取得了丰硕的文学成果。
勇于担当
张恨水自觉担负为人民写作的历史使命。1934年,张恨水自费赴西北陕甘考察,后来他在《写作生涯回忆》中写道:“这一些事实,引着我的思想,起了极大的变迁。文字是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在西北之行以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完全变了,文字自然也变了。”张恨水对自己身处的时代和所肩负的文化责任有非常清醒的认识。1943年,张恨水在《郭沫若洪深都五十岁了》中说:“过渡时代……我们无疑肩负两份重担,一份承袭先人遗产,固有文化;一份接受西洋文明。而这两份重担,必须使它交流,以产出合乎我们祖国翻身中的文艺新产品。”1944年,张恨水在《总答谢》中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遗弃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强烈的爱国心和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张恨水随即将具有非战意识的《太平花》增加了抗日内容。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寇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张恨水“心焚如火,百痛来侵”,创作并自费出版了《弯弓集》,抒发“一腔热血沙场洒,要洗关山万里图”的报国壮志,明确表示要“以语言文字,唤醒国人”。至抗战胜利,张恨水创作抗战作品800余万字,构成了一部形象的抗日战争史,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守正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张恨水从小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对待传统文化他不抱残守缺、泥古不化,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西方文化他不盲目趋新、崇洋媚外,而是不卑不亢、为我所用。
在新旧文化交替、中外文化涵化的大过渡时代,张恨水自觉而坚定地高举民族传统的旗帜,以中正平和的心态,充满理性的思维,坚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无法背离民族文化传统,只有立足传统,借鉴吸收新兴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互补共进。
张恨水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茅盾曾说:“三十年,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 供稿)
张恨水抗战文学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 《太平花》(25万字)
1931年7月—1933年3月26日,上海《新闻报·快活林》
9·18事变后,自八回起增加抗战内容,改其非战之说,而为主战之论。因外祸突袭,大家感到同室操戈不对,一致言好御侮,争城争地之人物,遂易为执戈卫国之健儿。张恨水在《写作生涯回忆》中说“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
长篇小说 《满城风雨》(23万字)
1931年1月4日—1932年10月8日,北平《晨报·北晨艺圃》
自1932年改原定谴责内战的主题为抗战御侮的宣扬。描绘民众自发组成义勇军赶走外寇,光复县城,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期望。堪称《太平花》的姊妹篇,而现实主义深度又超过了《太平花》。
长篇小说 《似水流年》(27万字)
上海《旅行杂志》5卷1期至6卷12期(1931年1月—1932年12月)
农家子弟黄惜时进京求学,入花花世界,沉湎女色,颓丧堕落,失恋、失学、失业后,痛自忏悔,后到东北当义勇军,变为爱国健儿。小说主要描写青年学生生活,具有伦理教育意义,结尾处稍有抗战内容的描写。
长篇小说《锦片前程》(4万字)
1932年3月25日—1935年12月1日,上海《晶报》(另说,1932年1月20日—1935年11月10日,上海《晶报》,待考。)
该作因故未完,《张恨水全集》仅存六回。(另说已写完刊毕,待考)女主人公邵宝珠因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与大学生祝长青恋爱。祝受学长毛正义的训斥而决心停止恋爱,参加义勇军抗日救亡,毛却一见倾心爱上邵宝珠。小说至此中断。
长篇小说 《水浒别传》(字数待考)
1932年10月—1934年8月4日,北平《新晨报》
以阮小七“打鱼杀家”的故事为核心,以北京沦亡的历史隐喻“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的亡国危机。《我的写作生涯》说:“我写作的意识,又转变了个方向。由于这个方向,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识进去。例如我写《水浒别传》,我就写到梁山招安以后,北宋沦亡上去。”
长篇小说 《热血之花》(8万字)
1932年创作,1946年6月上海三友书社初版。
据剧本《热血之花》改编。大学教授华有光长子华国雄、次子华国威参加义勇军抗击海盗,国雄未婚妻舒剑花忍辱负重取得海盗情报,后被海盗密探识破而牺牲,国雄收到她的遗物手绢后,以绢上的血迹绘成一幅石榴花,华有光称之为“热血之花。”(以海盗指日寇,该作开拓了爱国间谍题材)
长篇小说 《美人恩》(21万字)
作于1932年冬—1933年12月。已知最早版本是世界书局1934年4月初版。
洪士毅与王孙先后遭到常小南的抛弃、侮辱乃至诬陷。后二人皆挣脱情爱纠缠,王成了乡村小学教师,洪成了凯旋归来的卫国英雄,情敌变成朋友。该作寄托了作者武装民众保卫祖国,兴办教育和发展经济来建国新民的理想。
长篇小说 《啼笑因缘续集》(6万字)
作于1933年1—2月。上海三友书社1933年2月初版。
寿峰、秀姑父女与沈国英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留学归国的家树、丽娜,一个造军火,一个办医院,连何廉也捐献了一半财产用于抗日……作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全民抗日”的蓝图。
长篇小说 《杨柳青青》(《东北四连长》)(27万字)
1933年3月4日—1934年8月10日,上海《申报》
以北京海淀姑娘杨桂枝与青年军官赵自强及官家子弟甘积之三人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绘了一出悲喜剧。提倡抗日而以不抗日的人相对照。歌颂了下层军官和普通民众的忠贞爱国,鞭挞了某些中、上层军官和士大夫的自私虚伪,误国欺民。
长篇小说 《鼓角声中》(约20万字)
连载于1936年—1937年《南京人报》。详情待考。
长篇小说 《如此江山》(17万字)
连载于《旅行杂志》10卷1号至13卷4号(1936年1月1日—1937年8月1日;1939年1月1日—4月1日)。
三位大学生的三角恋爱和庐山风光的描写是主要内容,偶有讽谕国事的插笔,但最后主人公都觉悟了,认识到锦绣江山,不该徒供玩赏,应尽力报效国家,该作非抗日题材,但以日军入侵为社会背景。
长篇小说 《风雨之夜》(9万字)
1936年8月1日—1937年9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中央公园》,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被腰斩。
《风雨之夜》象征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作者原意全力表现义勇军抗日斗争,但被腰斩,颇为遗憾。
长篇小说 《疯狂》(50多万字)
1938年1月15日—1939年10月21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写作生涯回忆》“……觉得有爱国而发狂的存在,所以写这篇小说。可是,……越写越胆小,到写完的时候,几乎变了质。”
长篇小说 《征途》(字数待考)
1938年1月19日—1938年9月23日,上海《晶报》
内容待考
长篇小说 《桃花港》(《红花港》)(约20万字)
1938年4月1日—?香港《立报•花果山》
内容待考
长篇小说 《冲锋》(《巷战之夜》)(约6万字)
1938年4月27日—8月22日重庆《时事新报•青光》
写自发组织起来的天津市民在教员张竞存的领导下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增写的第一章是张回家乡潜山后的抗日斗争,第十四章写张到重庆的见闻,揭露大后方腐朽黑暗的事实。首尾呼应,寓意深沉,对民众在灾难中觉醒、在怒火中救亡进行了观照,对中华民族悲剧命运的内因内核进行了沉思。
长篇小说 《新游侠传》★(字数待考)
1938年12月15日—1940年3月20日,上海《晶报》
内容待考
长篇小说 《秦淮世家》(21万字)
1939年3月8日—1940年2月4日,上海《新闻报》
歌女唐小春受汉奸杨育权迫害,一家人被关,爱着唐小春的书贩徐亦进,联合小偷王大狗、妓女阿金等人仗义相助,打伤汉奸,救出小春。该作以歌女为背景,而暗射着与汉奸厮拼。
长篇小说 《潜山血》(字数待考)
1939年1月20日—?香港《立报•花果山》(未完)
描写作者家乡潜山游击队抗日故事
长篇小说《八十一梦》(20万字)
1939年12月1日—1941年4月25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张恨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寓言十九,托之于梦”,通过荒诞不经的梦境故事,揭露政治上、社会上的丑闻秘幕;离奇古怪的梦境,影射真人真事,对当时重庆的腐败现实和种种弊病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寓意深远,含蓄蕴藉,受到新文学界的好评,周恩来也对作品有高度评价。
长篇小说 《丹凤街》(《负贩列传》)(19万字)
上海《旅行杂志》1940年1月—12月连载12章,1941年3月—1942年1月连载23章,未完。出单行本时,增加最后三章著完。
描绘了南京丹凤街一批小贩的生活。缝洗女何秀姐被其舅何德厚硬逼着嫁给前次长赵冠吾做姨太太。童老五等谋划救出何秀姐失败,何郁而死。战争日紧,丹凤街上的壮士们分别加入了抗日的军队和民训队。
长篇小说 《水浒新传》(54万字)
1940年2月11日—1941年12月7日上海《新闻报》连载46回,后于1942年冬写22回。
宋江率领梁山泊好汉受朝廷招安后,适逢金兵南侵,于是他们在朝廷主战派的支持下上阵抗金。然而主和派投降卖国,使他们的斗争受到阻力和打击。最后一百零八好汉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内奸谋害。该作以史鉴今,广受好评。毛泽东同志称赞说《水浒新传》这本小说写得好,梁山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象张恨水创作的这样通俗小说配合我们抗日,真是雪中送炭。
长篇小说 《前线的安徽,安徽的前线》(字数待考)
1940年3月12日—8月14日《立煌皖报》(未完)
描写安徽的抗日游击队
长篇小说《赵玉玲本纪》★(9万字)
上海《小说月报》创刊号1940年10月1日—?(未完) 京剧名角赵玉玲被富家子弟八爷看中,她亦贪图八爷家的宝贵,于是嫁给八爷做了小老婆。八爷毫无谋生本事,淫乱放荡,坐吃山空,加之妻妾矛盾激烈,八爷去世,家道中落,她沦为乞丐,无家可归。作者于抗战时的重庆重写旧世界,反思旧文化,带有深刻的民族自省、文化自忏意识,是对国民性乃至人性弱点的描绘和批判。
长篇小说《大江东去》(15万字)
1940年—1941年夏香港《国民日报》。1942年冬初版
描写抗战期间军人恋爱姻缘,并记载有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军人孙志坚上前线前托好友江洪护送其妻薛冰如去武汉。后南京陷落,志坚生死不明。而冰如逐渐对江洪产生感情,欲与他结婚。江洪义重如山,婉言谢绝。后志坚亲历南京大屠杀后侥幸生还。然冰如已对他毫无感情,两人离婚,冰如继续追求江洪。最后两位好友跳出小我的感情纠缠,携手重回东战场。
长篇小说《魍魉世界》(《牛马走》)(80万字,《张
恨水全集》有删节。51万字)
1941年5月2日—1945年11月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1947年2月南京新民报社初版。已见最早版本是1957年2月上海文化书局版。1956年香港《大公报》转载时易名《魍魉世界》
以心理学博士西门德弃学从商成了暴发户和小公务员区亚雄父子穷困潦倒为中心情节,暴露重庆大后方官僚资产阶级和奸商们大发“国难财”的罪行,批判了全社会被金钱主义毒化的堕落现象。
长篇小说 《偶像》(16万字)
1941年11月1日—1943年3月28日,重庆《新民报晚刊》,1944年重庆、南京新民报社初版。1947年3月24日—11月23日曾在《新民报•北海》连载
以名雕刻家丁古云(后化名偶像专家邓万发)中了女骗子蓝田玉的圈套而不得不假装失踪,成了活死人为中心情节,提出了与抗战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对当时的现实有所批判和讽刺。
长篇小说《傲霜花》(《第二条路》)(34万字)
1943年6月19日—1945年12月17日,重庆《新民报晚刊》,1943年6月18日—1945年12月成都《新民报晚刊》两地同时连载,原名《第二条路》,1947年2月上海百新书店初版易名为《傲霜花》。
以主人公华傲霜与苏伴云、夏青山之间的爱情纠缠为线索,描写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清贫困苦的生活境遇,及他们自尊自立的人格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同时揭露了一部分人贫图富贵,囤积居奇,趋赴仕途的丑恶嘴脸。作者向当局和全社会为教育界的清贫困苦鸣出了心中不平。
长篇小说《石头城外》(《到农村去》)★ (10万字
1943年6月27日—1945年7月21日,重庆《万象周刊》
小公务员金淡然面临裁员失业,便与妻素英到郊外农村,想干一番实业。然而不久,即感寂寞无聊。金逐渐移情于农村姑娘菊香,并以城市生活引诱她,然而菊香并不知道城市的罪恶在等待着她……该作是解剖小官吏灰色灵魂的社会小说,对城乡对立,官民对立,言行矛盾,道德退化,有多侧面揭露。
长篇小说 《雁来红》★(字数待考)
《张恨水研究资料》说连载于《昆明晚报》(1943年11月8日—未完),待考。
内容待考
长篇小说 《巴山夜雨》(57万字)
1946年4月4日—1948年12月6日北平《新民报•北海》,1946年4月19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同时刊载(注:在重庆时已开始创作)
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以大学教授李南泉的生活为主线,把抗战时期生活艰辛的文人、醉生梦死的太太们、堕落荒唐的伪文人、大发国难财的投机商、飞扬跋扈的公馆子女、狗仗人势的公馆副官串连起来,构成了一幅抗战时雾都重庆的社会风俗画卷,小说名典自李商隐诗《夜雨寄北》,隐含着对生活困苦、漂泊无定的家园之思。
长篇小说《虎贲万岁》(33万字)
1946年5月26日—1947年3月23日,北平《新民报•北海》,1946年7月上海百新书局初版。
1943年,日军侵犯湖南常德,守城将士在师长余程万的率领下,顽强抵抗,几乎全军覆没,英勇悲壮,震古铄今。该作为记载常德保卫战的纪实体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军事纪实小说。
长篇小说 《纸醉金迷》(54万字)
1946年9月1日—1948年11月20日上海《新闻报》,1948年3月上海百新书局初版。
以田佩芝好赌成癖,毁灭丈夫儿女,走马灯般充当奸商和银行家情妇的故事为线索,把赌博(纸醉)和抢购黄金储蓄(金迷)交织描写,展示了陪都重庆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醉生梦死,留下了历史上真实的一幕。
长篇小说 《雾中行》(15万字)
创作时间待考
建中炼钢公司总经理萧鹤声,从1939年夏末起在重庆附近创办钢铁厂,志在服务于抗战和建国,发展民族重工业,使祖国摆脱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然而惨淡经营三年后遭到惨败——由于大银行家投机家除谓臣、林志远的逼债、政客官僚们的索贿贪污,地主奸商们囤粮抬高粮食和原材料价格等原因,不得不将心爱的钢厂卖掉。小说以木船在长江大雾中航行为象征性意境,描绘了抗战中民族资产阶级创办民族工业的悲剧性命运。
长篇小说 《五子登科》(21万字)
1947年8月17日,北平《新民报》画刊(未完),1957年哈尔滨《北方文艺》月刊4—6期续刊完。
日本投降后,接收专员金子原到北平接收敌伪产业,与原为汉奸的刘伯同、张丕诚勾结,为非作歹。刘把小姨子杨露珠介绍给金当情妇,张亦介绍京剧演员田宝珍等跟金厮混。金又与银行经理陈六勾结,接收来的金条,由其兄弟金子平带到重庆变卖,从中获得暴利。金子原沉醉于五子(金子、车子、女子、房子、票子)之中,过着荒淫无耻,花天酒地的生活……该作揭露了北平“接收大员”和汉奸勾结,狼狈为奸,吸食民脂民膏的内幕。
长篇小说 《一路福星》(11万字)
上海《旅行杂志》,1948年第二十二卷正月特大号——十一月号,共载十八章。(未完)
抗战胜利,由渝返乡,纪实性的描写沿途风土人情,穿插着虚构的归效光、黎嘉燕的恋爱故事。暴露了交通拥挤、黑市猖獗,回乡行路难的情形。“一路福星”只是美好的祝愿,现实却往往是“一路苦星”,“这胜利的果子可是苦的”,而“坐飞机东下的接受大员”们享受的“胜利之果”却是甜的。
中篇小说 《游击队》(字数待考)
1938年2月1日—7月3日《申报》汉口版连载未完。1938年3月1日—7月28日《申报》香港版载完。
河北某县城小学教员余忠国,被迫拿起武器,担任游击队长,组织农民刘五、孙孟刚、程步云等父老乡亲,和日寇汉奸打游击战。
中篇小说 《蜀道难》★(5万字)
1939年4月1日—9月1日,《旅行杂志》12卷4号至9号。
抗战时期,白玉贞小姐于兵荒马乱之中从汉口到四川,寻找她的投身抗战的未婚夫的故事。
中篇小说 《敌国的疯兵》(约3万字)
1939年10月21日—11月30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日寇攻入一个乡村,在中队长饭岛的带领下,将李大娘养女莲子轮奸致死。不料李大娘是饭岛早年在北京的邻居,莲子是其寄养在李大娘处的女儿。饭岛认出李大娘……饭岛疯了。
中篇小说 《雾中行》(2万字)
1947年5月11日—8月13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赵子同和郭宝怀是小学同学,赵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员,抗战入川,生活清贫;郭小学毕业后经商,流落重庆时得到赵的周济,用赵给的三十元贩卖竹笋、木炭,逐渐发了大财。不料乘船躲空袭时被轮船撞翻,落水死去,家财亦被骗走。其妻杨家妹过惯富贵生活,不能吃苦,便多次改嫁,当舞女,吃大烟,走投无路时又求赵做媒,想再嫁有钱的商人或高级公务员。赵爱莫能助,送她路费,并希望她在雾里不要迷了方向。
中篇小说 《人迹板桥霜》(3.6万字)
1947年12月5日—1948年2月1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以战时的重庆为背景,中心情节是医学博士、大学教授林孟超和女中教员、业余作家李乐天的恋爱喜剧。小说中有轻松幽默的误会和涉笔成趣的喜剧性,又有着普通民众谋生不易,失业失学,受苦受气的逼真描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照现实生活的历史走向,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剖社会矛盾。
中篇小说 《雨淋铃》(字数待考)
创作时间待考
一位从重庆回到北平的青年,经过八年抗战,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谁知与他有婚约的女友为生活所迫,瞒着他做了京剧女艺人,整日周旋于达官巨贾之间。于是,他又陷入了迷惘痛苦之中。
短篇小说 《证明文件》(4千字)
1939年元旦《文艺月刊》二卷9—10期
艺术家张竞存带领张老五、大狗子、二和尚四人,夜袭老马驿日寇,杀死两个哨兵,炸毁一辆军车,夺回太阳旗一面、步枪两支,这些战利品作为有能力打游击的“证明文件”送到军部,换回任命张为游击队支队长的委任状。
短篇小说 《多变之姑娘》(字数待考)
1944年9月12—13日成都《新民报晚刊》
内容待考
短篇小说 《天府之国》(字数待考)
创作时间待考
内容待考
短篇小说 《人心大变》(8千字)
1945年底成都《新民报晚刊•出师表》,1946年3月2日—18日,重庆《新民报》转载。
抗战胜利,人人高兴,唯独李有守、黄崇仁、柴新发、吴信仁等囤积居奇的奸商们,害怕跌价,忧愁焦急,在举国欢腾的时刻,“黄老板”却急晕了。沈小姐大惑:“得着这种好消息而不高兴,除非人心大变!”
短篇小说 《三十六岁》(3千字)
1947年1月1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壬子元旦放假在家,满腹穷愁,对老母发牢骚,掏出一张字条念他出生以来的不幸,也就是念民国纪元后逐年的内乱外患史,从民国二年到民国三十五年,全是伤心和不平。而接收大员们则在温暖的小洋楼里开舞会迎新年。截取生活横断面,暴露了社会的冷酷和民国历史的无望。
杂文《耻与日人共事》
《中国不会亡国》
《亡国的经验》
《学越王呢?学大王呢?》
1928年5月16日北平《世界日报•明珠》
1928年5月22日北平《世界日报•明珠》
1928年5月3日,日本出兵济南杀害我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了“济南惨案。”张恨水写杂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进行谴责和声讨。
杂文《上海人已经觉醒了吗?》
1933年1月30日,上海《新闻报》
无情揭露了上海上层阶级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不思抗战,仍沉溺于享受之中的可耻行径,并号召“人尽其智,人尽其力”,团结起来,打击敌人。
杂文《叫化子军队抗日—方振武旧部由晋北上》
1937年4月25日,上海《晶报》
讽刺不抗日者而颂扬抗日者。
杂文《无法安贫,焉能知命》
1939年3月《抗战文艺》三卷八期
散文《恭贺朱洪武所咏的革命之花荣任市花》
1928年11月11日,北平《世界日报》
见《张恨水散文》第四卷P53-55
散文《恕吼吧,八路军》
1938年2月24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对英勇抗日的八路军寄以深切的期望
散文《重庆旅感录续篇》
上海《旅行杂志》(1940年1月)
见《张恨水与通俗文学研究》之《张恨水年谱研究》(三)P67—69
散文《蓉行杂感》(6千字)
1943年4月19日—5月14日,重庆《新民报•上下古今谈》
见《张恨水全集》之《山窗小品及其它》P359,其中首篇《北平情调》(上、下)见《张恨水全集》之《上下古今谈》P261—262
散文《华阳小影》(字数待考)
1943年6月18日—?成都《新民报晚刊•出师表》
写成都历史与现实的小品文40余篇
散文《当年此夜在南京》(字数待考)
1943年《抗战文艺》7卷4—5期
内容待考
散文《山窗小品》(6万字)
1943年6月—1943年冬成都《新民报晚刊•出师表》;1945年12月上海杂志公司初版
辑小品文56篇,见《张恨水全集》之《山窗小品及其它》P3—85
散文《总答谢—并自我检讨》
1944年5月20日—22日重庆、成都《新民报》同载
对友人为其祝寿表示感谢,同时对自己的创作情况作了自我评述,阐明了自己的创作与“鸳蝴派”作品的主要区别。
散文《延安一月•序》
1944年7-8月
为赵超构《延安一月》作序,见《张恨水与通俗文学》P141-142
散文《两都赋》(3万字)
1944年8月1日—1945年1月9日,蓉渝两地《新民报》
辑回忆性散文26篇。见《张恨水全集》之《山窗小品及其它》P191—245
散文《小世说》(1万字)
1944年8月10日—10月27日,重庆《新民报晚刊》
见《张恨水散文》P350—372
散文《一段旅途回忆——追记在茅盾先生五十寿辰之日》
1945年6月24日,重庆《新华日报》
祝贺茅盾五十诞辰,并对茅盾关于他在章回小说改良及通俗文学方面所做出的成绩的肯定表达感谢之情。
散文《东行小简》(2万字)
1945年12月14日—1946年1月16日,重庆《新民报》
辑游记散文24篇,见《张恨水全集》之《山窗小品及其它》P371—396
散文《告别重庆》
1945年12月3日重庆《新民报》
散文《还乡小品》(4千字)
1946年3月3日—3月12日,重庆《新民报晚刊》
小品文6篇。见《张恨水散文》第一卷P269—277
散文《北海旧燕》(2万字)
1946年4月6日—1948年11月2日,北平《新民报》
录小品237篇,其中有回忆抗战时重庆生活短文19篇。见《张恨水散文》第二卷P373—425。《北海旧燕》之名为《张恨水散文》编者所拟。
散文集《水浒人物论赞》(6万字)
1927—1928年北平《世界晚报•夜光》,1936年《南京人报•南华经》,1944年补撰四十余篇 ,1944年4月重庆《万象》周刊社初版。
辑北平、南京、重庆三地所撰水浒人物论文90篇。见《张恨水全集》之《山窗小品及其它》P89-187
杂文随笔集《上下古今谈》《张恨水全集》收录其中487篇,35万字。
1941年12月1日—1945年12月3日,重庆《新民报》
多为借古讽今,以小见大,鼓励抗战,针砭时局之作。(注:有学者认为《上下古今谈》约一千多篇,百万字左右,待考。)
杂文集《最后关头》(44万字)
1938年1月15日—1941年10月9日,重庆《新民报》,其间被勒令中断了3月又10天(1939年5月3日—8月13日)
收录抗战时期杂文617篇,多为唤醒国民,宣传抗战,针砭时弊之作。
散文集《山城回忆录》(4千字)
1947年4月24日—6月14日北平《新民报》
回忆小品文11篇。见《张恨水散文》第一卷P278—289。
对联“抗战无惭君且死,同情有泪我何言。”
1939年6月13日《新华日报》
对蒋制造“平江惨案”表示愤慨,沉痛悼念受害新四军涂正坤等
诗《百岁原来一刹那》
《弯弓集》补白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1
诗《慷慨当离席》
《弯弓集》补白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2
诗《为国牺牲果值当》
《弯弓集》补白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3
诗《消息》
1935年9月22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4
诗《煤山》
1935年9月22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4
诗《惜别》
1935年9月22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4
诗《“双十”小咏》(四首)
1935年10月10日上海《立报•花果山》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36
诗《无题》(五首)
1938年4月14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三首),1938年8月2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二首)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37
诗《打油词—送新贵》
1938年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6
诗《文人!》(二首)
1938年8月18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0
诗《偶见》
1938年8月2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1
诗《补白诗》(四首)
1938年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5—86
诗《偶见》(三首)
1938年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6
诗《新竹枝》(五首)
1938年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7-88
诗《读史十绝》
1939年2月24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89—90
诗《续读史》(五首)
1939年8月29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1—42
诗《分咏诗钟八联》
1939年12月9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3
诗《十二月十三日感怀金陵怆然有作》(八首)
1939年12月20日
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4—45
诗《江南——“八•一三”随笔》(三首)
1939年8月1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39
诗《乡居杂记》(三首)
1939年8月29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38
诗《赠希特勒元首》(五首)
1939年9月13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1
诗《“烟非烟”诗》(六首)
1940年1月16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6
诗《酸词余话》
1940年5月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7
诗《壁上题诗》
1941年5月23日作
谁将心事托微波?玉体横陈似此么?
我是烂柯山下客,转难面壁作维摩。
注:此作为题漫画家高龙生之壁画。
诗《邻家杂诗》(六首)
1941年9月13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47
诗《吊陈独秀先生》(六首)
1942年7月4日作
独秀文存绝版无?已难借作护身符;
新青年派凋零尽,海外凄凉博士胡。
生死交情未足凭,文坛久不见君登;
京华无数闲桃李,执绋唯闻段锡明。
两儿死后亲朋尽,万里流亡姓字非;
终比托翁胜一着,苍头皓首得全归。
摇落宁无庚信哀?陶潜风骨贯生才;
于今不是宣和际,我借陈东肯再来。
闭户三年作野民,安徽故旧遍江津;
如何收拾残存者,还是江津邓姓人?
道德文章一笔勾,当年好友隔鸿沟,
故人未必痴耷尽,总为官阶怕出头。
注:《张恨水全集》未录
诗《惨庐主人笑存》
1945年1月作
托迹华巅不计年,两三松树老疑仙。莫教堕入闲樵斧,一束柴薪值几钱。
注:此诗题画赠张友鸾。
诗《壮年八蜀老来归》
1945年12月2日张恨水冒斜风细雨,带一家八口离开寄居七年的重庆,渡江到海棠溪,独立码头所吟。
壮年入蜀老来归,老得生还哭笑齐。
八口生涯愁里过,七年国事雾中迷。
虽逢今夜巴山雨,不怕明春杜宇啼。
隔水战都浑似梦,五更起别海棠溪。
诗《重过北海》(二首)
1946年4月6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2
诗《北返杂诗》
1946年4月7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3—94
诗《鞠躬》(四首)
1946年4月11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5
诗《白门柳》(三首)
1946年4月25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6
诗《慈辰七旬纪事》(八首)
1946年4月26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7
诗《改唐诗》
1946年5月8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8
诗《成都诗》
1946年5月28日北平《新民报•北海》,载时有“编者按”,表明该诗1943年作于成都,故名。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99
诗《卢沟桥感怀》
1946年7月7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1—102
诗《“八•一五”书怀》
1946年8月15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4
诗《去年今日重庆》
1946年8月15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5
诗《“双十”感赋》(九首)
1946年10月10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6—107
诗《致苦茶斋主》(二首)
1946年12月3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8
诗《看日本——珍珠港被袭五周年》(八首)
1946年12月11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09
诗《三十六诗钟》
1947年1月1日,北平《新民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11—113
诗《忆江南》(六首)
1947年1月7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14
诗《丙戌旧历除夕杂诗》(八首)
1947年1月27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15
诗《巴山杂忆》(十首)
1947年3月27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17—118
诗《排云殿侧影》(二首)
1947年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19
诗《二十三年冬由平南下过南京感而赋此》(上下共四首)
1947年6月1日(上)1947年6月4日(下)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20—121
诗《枕上作》(六首)
1947年8月10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22—123
诗《苍蝇叹》(五首)
1947年8月29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28
诗《记者节作》(二首)
1948年9月3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29
新诗《花瓣儿洒了一身》
1939年4月29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134
词《采桑子•拜文丞相祠》
1935年9月26日,上海《立报•花果山》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3
词《水调歌头》(有序)
1939年8月14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4
词《临江仙》
1939年9月1日,发表何刊待考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5
词《浣溪沙》(四阕)
1940年4月26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6
词《浣溪沙•怀古》(四阕)
1940年5月7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8
词《如梦令》(四阕)
1940年12月18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39
词《摸鱼儿•〈八十一梦〉脱稿纪念》
1941年9月22日,重庆《新民报•最后关头》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40
词《临江仙》(两阙)
1942年8月8日作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41
词《浣溪沙》(五阕)
1944年1月1日,重庆《新民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42—243
词《找寻胜利果子——用李清照〈声声慢〉原韵并零偷原句》
1946年8月15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44
词《水调歌头——卢沟晚唱》
1946年7月7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45
词《长相思》
1947年8月26日,北平《新民报•北海》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250
诗词、散文、小说与剧本的合集《弯弓集》(约5.6万字)
写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北平远恒书社1932年3月初版。后曾分别在平沪两地报刊发表。
包括小说《九月十八》、《一月二十八》、《仇敌夫妻》;剧本《热血之花》;诗《健儿词》(七首)、《咏史诗》(四首);笔记《无名英雄》(含《江湾送粥老妪》、《汽车夫胡阿毛》、《不歇劲》、《神枪手》、《冯木匠》、《盘肠勇将》、《两兵士》、《却里张》、《大刀队七百名》等九篇);散文《最后的敬礼》、《风檐爆竹》、《以一当百》。皆为鼓吹抗战的文字。初版扉页有题词:“敬以一滴热血贡献给敝国的读者。”自序说:“……今国难小说尚未多见,以不才之为其先驱,则抛砖引玉……”
诗集《茅屋诗存》
1945年3月22日、27日,1945年4月3日、10日分载于重庆《新华日报》
见《张恨水全集》之《剪愁集》P53—57
诗论《北望斋诗谈》
1943年2月—?重庆《新民报》
谈诗散文九篇
(本文由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长朱显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