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军旅校友重访母校感言
尊敬的徐校长、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感谢徐校长,感谢母校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抬爱。今天,我是怀着一种比较特别的心情回到野中来的。说特别,是因为和到其他学校参访不同的是,野中是我的母校,我是回家来的,而徐校长是我的生物老师,还是我读书时的校团委书记。记得那时,我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就是在徐校长领导下学会做共青团工作的。徐校长的夫人黄郁兰老师是我们的物理老师,所以我和校长的关系应该算得上是比较特殊了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身在军旅,我平时探家不多,而即便是每次回趟家也都跟打仗似的,来去匆匆。返校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并且每次都和学校的校庆以及班级聚会“完美”地避开了。
今天,借着回校招生宣传,有幸和各位领导、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给了我这么一个袒露心路历程的机会。想要说的话很多,千言万语,归结为三个成语 “近乡情怯、与有荣焉和求贤若渴”(姑妄言之,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这恐怕就是我此刻内心的真实写照吧。
一、作为潜山游子的近乡情怯
我是土生土长的潜山伢子。潜山是我的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们这些人,是喝着潜山的水,吃着潜山的米长大的。说老实话,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之前,好多人都没有离开过潜山。我们的根基在此,我们的血脉在此。即便是走得再远,在外地待的时间再长,真正魂牵梦绕、念兹在兹的还是潜山。
潜山山美水美崇文重教。(本来是不需要我来说的,但考虑到我的几位同事都是第一次来,所以我感到有必要以东道主身份在这里讲一讲)这里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就是皖公的封地(安徽的“皖”就源于此);这里风光秀美,天柱一柱擎天,雄奇灵秀,有江淮第一山的美誉;这里名人辈出,京剧鼻祖程长庚,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以及近年来新晋的众多两院院士等,如群星璀璨,令人高山仰止;这里更是鄂豫皖红色发祥地之一,是安徽早期革命星火的重要传播地,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之中。
当然,我们在老家的时候,潜山还比较贫困,比较闭塞,很多的乡镇都没有硬化的道路(只有一条机耕路,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路泥),有些村子连电都还没有通。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场景:孩子们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一不小心被火苗给“舔”去一撮毛发,散发出 “滋滋”的声音,屋子里就弥漫着一股子焦糊味。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趁着周末回趟家,从家里背袋米到学校,再带上一罐头瓶的腌豇豆或辣椒酱,就解决了在学校间填饱肚子的问题。说真心话,当年我们这些中学生们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发奋念书,跳出农门、走出大山……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出了大山,有的还漂洋过海,在地球的另一端扎下根来;而潜山也从当年那个远近闻名的大别山区贫困县,变成了今天这座享誉中外干净漂亮的旅游文化名城,乡亲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都说“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我这个当年怀揣梦想的少年,如今也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归去来兮,特别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回乡的愿望也愈加强烈,但回不去的感受也同样愈加明显。所以,经常是计划好的一场聚会,却在最后一刻打起了退堂鼓。“不敢问来人,近乡情更怯。”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近乡情怯吧。怯,不仅仅是因为成就未满,更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深爱,让我害怕自己未能以最好的面貌,面对曾经培养我成长并寄以厚望的师长和乡亲。
二、作为野中学子的与有荣焉
野中是我就读的所有学校当中最为独特,也最令我引以为傲的学校。讲到野中,脑海里就会冒出八个字:岳麓清华,钟灵毓秀(这不是我的发明,当年到学校报到时,黑板报上就是这样写的,我记了近40年)。铁打的野中,流水的学生。这里是我父亲、我和我侄子三代共同负笈求学的文化圣殿,是我和我的同学们时时念想起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自己可以埋怨千万遍,而别人说半个不字都不可以的地方。野中虽然不在城里,但无可争议是潜山乃至周边最好的中学,身为野中学子,大伙儿都自带光环,都有着一种优越感。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还不大,高中三个年级都“挤”在一栋教学楼里。与县城里的一中二中相比,这里的优势就是远离喧嚣,没有城里的嘈杂。尤为难得的是,这里的学风好,老师的信念就是教好书,学生的理想就是念好书,同学大多是寒门子弟,大家以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为荣,没有比吃比穿比父母的臭毛病。
2014年,春节拜年时我路过母校,曾经进来转了一圈,顺便看了看后山我们班捐建的思源泉。其实,那个时候野中校园就已经让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如今又是十年过去,今天下午我在校园里转了转,触目所及,已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发生的改变堪称天翻地覆。究其原因,这种变化得益于国家整体经济的腾飞,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倾力支持,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特别是2023年,习主席给学校20名考取军校毕业生的回信,更如一夜春风,将野中的发展和声誉度提升到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记得去年8月中旬,当时任潜山人武部政委的陈严明同志给我讲到这个消息时,我还有点不太敢相信,我说“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么我们野中人真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了”。正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这是几代野中学子接续奋斗的结果,更彰显了以徐校长为代表的野中领导层高瞻远瞩,必将为野中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历史将记住并证明这一切的。
这些年,从野中走出的学子,在祖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商业巨子、政界精英、文化名人与科技翘楚,近年来更有不少将星在军中冉冉升起,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带来了荣耀和光彩。作为野中的毕业生,我为母校这些年的突飞猛进发展,凤凰涅槃般变化而欢欣鼓舞,为野中学友们的成就而倍感自豪!
三、作为军校教员的求贤若渴
在座的师弟师妹们,你们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何其幸运!大家能够专心学习、享受岁月静好。然而伟大的时代也同样存在巨大挑战。当今天下并不太平(国际上,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打得正是难解难分;国内而言,祖国没有完全统一),和平需要保卫。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习主席说: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再宏伟的蓝图,再伟大的目标,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落到人才身上。
我在军校工作了三十多年,当过多年的教员,现在依然在做导师,在带学生。我深知优秀生源对于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也诚恳地邀请我们优秀的野寨学子们报考陆军工程大学,在陆工大开启你的军旅生涯,从陆工大放飞你的从军梦想。
关于陆军工程大学,我想也不需要说得太多,刚才的片子也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我们大学的各位同事、基础部周教员更是做了精彩的宣传解读。那我就说说南京吧,我们大学本部就位于龙盘虎踞、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我们老家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你看看,我们潜山人提起南京是那么的自然,足见大家对南京印象之深。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个江苏校友会的群,目前的人数有四百多,实际的人数肯定远远超过这个数。南京是古江南省的省会,同时还做了近百年的安徽省省会。所以,过去上了年纪的人,都习惯于把去南京称之为到省里去。
在座的文艺青年一定记得林徽因的一篇叫做《爱上一座城》的散文,她在文中写道:“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我想,对于大家来说,这座城很可能就是号称是“徽京”的南京了。我们不妨以野寨为圆心,到合肥、到南京、到武汉,车程都差不多,但要论及人文地理、生活习惯与城市包容性,南京无疑是更适合于我们野中学子们的。
不多说了,我在南京,在陆工大等着你们!
注:本文作者系野寨中学89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