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

来源: 信息处  2021-08-10 11:55  浏览量: 13699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安徽省潜山市野寨中学校园内,始建于1942年,1943年竣工,埋葬有国民革命军第48军176师985位抗战阵亡将士遗骸。
176师系抗日劲旅十九路军余部编成,1937年以来,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转战五省,扼守江淮,依托大别山区抗击日军,牺牲官兵3713人。1942年,在范苑声等人倡议下,安徽、湖北两省十三县民众捐资修建野寨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共收集985位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安葬于此。
陵园面积175亩(11万4千余平方米),主墓区面积3432平方米。墓体经1986年潜山县文物管理所和2015年安徽省文物保护中心两次勘探,保存状况完整。985具抗日阵亡将士遗骸一一盛装于“金斗”(陶罐)之中。公墓设计庄严肃穆,附属纪念性建筑忠烈祠、景忠厅、纪念塔、浩然亭、觉后亭、光岳亭等分布在公墓周边,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纪念碑、记事碑、白崇禧等抗日军政要员题刻30余方,保存基本完好。陵园的规模、形制、内涵独具一格,堪称唯一。
公墓建成时,依陵建校,以校护陵,陵校同建共存,格局独特。护陵学校今名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是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示范高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76年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5万多名。
公墓坐落于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麓,建有抗战纪念馆和博物馆,分别展示176师及其前身十九路军浴血抗战的历史,收藏有抗战文物以及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等诸多国民党政要题字,弥足珍贵。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历经70多年保存完好,是反映正面战场抗战以及中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的重要历史遗存,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纪念地之一,并已成为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史迹展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全国建成最早、规模宏大的国民革命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之一。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建成于抗战期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之一。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墓、忠烈祠、景忠厅等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被国务院公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设施、遗址名录。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全国唯一一座为两度参加淞沪抗战的中国军队阵亡将士而建的公墓。国民革命军176师系抗日劲旅十九路军余部编成,发轫于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建的粤军第一师,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奋勇抗击日军侵略,闻名中外,被公认为全国军民抗战的表率,在抗战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福建事变”后,十九路军在广西复建未果,余部缩编为第48军176师,首任师长区寿年。176师及其前身十九路军两战淞沪,全程参与了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2年,176师历经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转战沪、苏、浙、鄂、皖五省,扼守江淮,依托大别山区英勇抗击日军,大小百战,共牺牲将士3713人,当时民谣称:“要吃鬼子肉,就找一七六”。1942年,为纪念抗战英烈,经公墓发起人范苑声等倡议,安徽、湖北两省十三县民众捐资修建野寨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原拟收葬1200具将士遗骨,后因战事紧张搜集困难,共收集了176师在历次战役中牺牲的985位抗日阵亡将士遗骸,安葬于此。历经70多年,保存完好。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记录了中国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的历史,记录了大别山区中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的历史,是全民族抗战和江淮、大别山地区抗战历史的宝贵遗存。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这一历史遗迹充分展现了誓死捍卫国家,同仇敌忾、万众一心,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全国唯一一座留存于中学校园内的大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依陵建校,以校护陵,陵园所在的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与公墓同建共存,这一格局在全国仅此一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构筑了学校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历史伴随着野寨中学77年的办学史得以彰显。谢鼎新、蔡朝焜等176师抗战英烈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保存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最终成为维系全民族的文化纽带。
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是一处区位优越、价值极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墓园地处5A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交通便利。野寨中学是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示范高中、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学校视陵园为立校之基、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长期开展一系列纪念和宣传活动:整理抗战资料;寻访抗战老兵;开设“抗战纪念馆”,展示抗战历史。每年“9·3”等抗战纪念日,学校都会举行纪念活动。同时,还制定并实施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长城计划”,鼓励学生了解国防、热爱国防、献身国防。近年来,学校每年均接待海内外参访人员万人以上,影响深远。相关活动和抗战研究情况被《光明日报》、《团结报》、《江海学刊》、台湾《联合报》、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并以纪录片形式编入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影像方志》。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得到民革安徽省委、民革中央以及海峡两岸的高度关注。2017年潜山县(今潜山市)政府提出建设野寨中学“全国特色名校”,以此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为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在促进两岸交流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着特殊作用。1993年,公墓创建人范苑声先生自台湾魂归故里,安葬于野寨中学校园内的范园,其生前身后的文物悉数收藏在野寨中学博物馆,馆内陈展的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连战、吴伯雄、马英九等诸多台湾国民党高层人士的亲笔题字,在大陆十分罕见,弥足珍贵。2013年10月复建176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亲笔题写“抗战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文,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亲笔题写“陆军176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塔”,海峡两岸政党领导人题刻在纪念塔合璧,意寓两岸同心,堪称特例,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和互动的窗口,发挥着沟通两岸往来、增进双方了解的重要作用,每年均有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台胞及其亲属、176师抗战将士后人等来此凭吊先烈,开展纪念活动,国台办、海协会领导也曾来指导工作。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作为维系两岸同胞交流的重要渠道,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它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象征,是凝聚两岸情感、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综上所述,野寨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作为176师这支有着特殊历史渊源、全程参与十四年抗战军队的大型阵亡将士公墓,历经70余年保存完好,在全国实属罕见。它和诸多历史事件、大量历史名人紧密关联,它所体现的抗战精神以及依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传承关系,对于后人了解中国人民持久抗战、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抗战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沟通两岸交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对于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历史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文字: 万岳归宗图片: 九 天
编辑: 九 天审核: 万岳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