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寨中学大事记(1943年—1977年)
来源: 办公室 2013-10-23 14:59 浏览量: 18939
1943年
1、抗战军兴,国民革命军桂系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自1937年以来,历经第二次淞沪抗战,转战五省,历时六年,和日寇作战大小百余次,歼敌数千,自损士兵3618员,下级军官89员,中级军官6员,合计3713员。后该师驻防大别山地区。为了表彰抗日阵亡将士的爱国行为,永久纪念忠烈,培养烈士遗孤及地方优秀青年,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议定在天柱山麓的野人寨修建陵墓,并在此开办纪念学校。
2、成立校董会,桐城孙闻园,潜山范苑声、李宣、王枞,太湖杨慧存等15人为校董事会董事,张恨水、光明甫等25人为名誉董事,推范苑声为董事长兼校长,乌以风为校务主任负责主持校务;取“景仰忠烈”之意,定校名为“景忠中学”。
3、9月10日,“安徽私立景忠初级中学”开学。招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学生共一百六十五人。教职员工十五人。
1944年
1、5月制定“校训”、“校徽”。乌以风在校内西山石壁上题词“水木清华”。
2、秋,增招初一两个班,学校在艰难中发展。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擅自开办”为由通知停办。
3、12月,乌以风到立煌(当时省会所在地)任省教育厅主任秘书。景忠中学校务由教务主任章石生代理。
1945年
1、5月,景忠中学再次呈请立案,由乌以风先生代行批准。6月,乌以风回潜继续主持景忠中学教学工作。
2、7月,初三(1)班学生毕业,教育厅厅长汪少伦等题词留念。
3、8月,日本投降,群情振奋,到天柱山游览的人往来不绝,学校的景忠厅成了招待游客的小型宾馆。
4、9月,增招新生三个班(初一两个班和高一一个班),景忠中学从此成为完全中学。
1946年
1、秋季又增招高一一个班,学生达四百多人;学校藏书达二万多册。
2、下半年,国共谈判破裂以后,解放军游击队与国民党的青年军、自卫队在野人寨“拉锯”作战,炮雷弹雨常常打断学校上课。
1947年
1、下半年范苑声当选国民党立法委员,离开安庆。乌以风接任校长,郝履中任教导主任。
2、潜山县城第一次解放,但不久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这时景忠中学已有少数学生参加革命,大部分师生则因战事频繁不能安心读书。
3、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驻进景忠中学,在忠烈祠与学生联欢。
4、招收高一新生一个班,初中优秀毕业生免试入本校高中。校名改为“安徽省私立景忠中学”,李本一任董事长。
1948年
1、受潜山县中学、潜山农职、潜山师范和东南中学相继东迁安庆的影响,景中也于元月将全部校具、图书由水路运到安庆大南门江西会馆,野人寨校舍由职员刘盛延和毕业生二人及校工刘开晴等留守看护。
2、元月,校长乌以风曾三次回野人寨视察校舍,勉励留守人员尽职尽责,直到1949年解放,校舍完好无损。
3、景忠迁到安庆以后,留在潜山的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因为随来的师生员工不多,所以这年二月,学校在安庆又增聘教师、广收学生,当时有高中三个班,初中六个班,学生四百多人,教职员工四十多人。
1949年
1、元旦,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发表下野声明,战争形势进一步明朗。景忠学生大部分选择了回乡的道路,没有一个渡江南逃。4月22日凌晨,安庆解放。景忠中学从此获得了新生。
2、3月24日潜山解放,景忠中学于五月迁回潜山,暂住在梅城徐家祠堂。县长李微马上召集潜山教育界人事开会,宣布私立景忠与私立光华中学合并,改名“潜山县私立景华中学”,指定原景忠中学校长乌以风为景华中学校长。
3、5月底景华中学开学,学生五十人左右,分高、初中两班上课。教材多由授课教师自己编选。政治学习形式多样,除课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青年修养》及党报社论之外,师生还到县政府同干部一道听报告和讨论时事。中共潜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志中抽空到校为师生系统讲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50年
1、元月,为了便于工农子女入学,遵照安庆行署批示,收费标准仅为上学期的一半,并扩大免费名额25%。
2、2月,停授英语课。
3、8月,学校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
4、8月,经政府批准,景华中学迁回原景忠中学校址——野人寨。黄绪潜任教导主任,还在县内外增聘教师(如谢梅生、黄椿年、葛晓天、方少俊、王惠春等),扩招新生,学校气象为之一新。学校从初一到高二共有五个年级,教职员工四十多人,学生数超过了四百人。
1951年
1、年初,当地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田在土改中全部分给农民。校长乌以风调至县文教科,姚奎甲县长兼任校长,黄绪潜为副校长。
2、5月,校长乌以风由县委推荐到安庆行署,转派到安庆女中、安庆师范任教。
3、7、8月全县小学教师在本校集训,县教育科长程礼节主持授课。
4、10月,潜山县政府给景华中学颁发第20649号《土地证》。
5、12月,实行升旗制度,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
1952年
1、2月,教师参加集训,开展“三反五反”活动。
2、7月,全校教职员在芜湖参加思想改造学习会。
3、8月学校改为公立,教职工员工资以工分为标准计算。
4、9月,省教育厅宣布决定,将私立景华中学改名为“安徽省潜山初级中学”,并被定为安庆专署重点初中,原景华中学高中并入桐城中学。县长姚奎甲不再兼任校长,副校长黄绪潜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谢梅生任教导主任。
5、安庆行署文教科科长、秘书、科员、主办会计多次到校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并不断拨发修缮费、添置费和分配图书、仪器、体育器材。教职员工工资按省颁标准发放。
6、11月,学校派员参加潜山县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
1953年
1、3月,贯彻中央“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指示,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2、学校请第三测量队绘制了校园平面图,制定校园发展规划。师生建校热情历久不衰,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搬运砖瓦、木材和土、石、沙,整修操场和通道。
1954年
1、上学期期末,县委任命郑大国为校长;下学期,潜山初师保留专业属性并入潜山初中。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参加野寨下街的救火和大堤防汛。
1955年
1、语文教师秦宏楷被评为“模范教师”,出席省劳模会,并获得二等奖。
2、建立中共潜中党支部,校长郑大国兼支部书记;成立共青团潜中总支部,朱志松任团总支书记。
3、5月27日,正式启用“安徽省潜山初级中学”公章。
4、7月,部分教师赴安庆参加“肃反”学习。
5、8月,开展“反胡风”运动。
1956年
1、新建房舍达2900多平方米,为原来校舍的4.5倍;操场8100平方米,比原来多三倍;在校学生485人。
2、学生成立找矿小组,在找矿方面受到省厅嘉奖。
3、在烈士墓上建气象观测站。
4、从景华中学到潜山初级中学,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的60%以上升入了各种类型的高一级学校,后来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业务技术骨干。
5、年底,副校长黄绪潜调任潜山县副县长,朱志松接任副校长。
1957年
1、丁慕尧参加省优秀教师代表会议。
2、暑假优秀教师游览西湖。
3、7月,原“安徽省潜山初级中学”改名为“安徽省潜山第一初级中学”。
4、9月,学校更校名为“安徽省潜山野寨初级中学”。
1958年
1、上半年除四害,砍树烧炭,大炼钢铁。校园内大树在校长郑大国等领导的保护下,未遭到砍伐。
2、迁“浩然亭”于东山顶,整修西山光岳亭,移觉后亭。修忠烈祠为办公室。
3、自筹资金办起了“钢铁”厂、养猪厂、药厂、耐火砖厂、窑厂以及农厂。
1959年
1、上半年上级通知纠正劳动时间过长,忽视教学质量倾向,贯彻“以教学为主”的原则,教学秩序又渐趋正常。
2、6月,郑大国校长离任,徐平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
1960年
1、3月韩吾非任校长。
2、贯彻省地教育工作跃进大会精神,开展“插红旗,拔白旗,反右倾,鼓干劲”和“肃反”等政治运动。
3、5月,周政芳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出席安徽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省委、省政府嘉奖。
1961年
1、2月,韩吾非校长离任,副校长徐文中负责全面工作。
2、教学与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学籍管理加强了,三好生评选活动重新展开。
3、学生葛良知、李正旺的作文刊发在省编作文选上;数学教师黄椿年的公开课教学深得县内兄弟中学同行们的好评。
4、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来访。
5、7月,副校长徐文中离任。
1962年
1、3月,聂声发任副校长。
2、文化课开始抓“双基”,提倡寓政治教育于文化课之中。
3、开始改竹围墙为石头墙。
1963年
1、贯彻“广州会议”精神,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政策指示,并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2、学习贯彻《中学教育工作条例》,开展访贫、问苦活动,进行阶级教育。请老红军、老工人、老贫农讲家史、村史、厂史、革命斗争史。
1964年
1、教师参加“四清”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2、野寨初中以其执行《中教五十条》的显著成绩进入了“小宝塔”。
3、11月,由安庆行署教育局从桐城天城中学调拨蚌埠产4110型40马力柴油机和温州产20千瓦发电机一组,同时调梅家勤师傅来校,开始自发电满足教学、生活照明之需,野中从此进入电力时代。
1965年
1、九月,初一学生葛良彦、韩结根、徐芮送、叶学诗等跳级读初三,采用半随堂听课、半自学钻研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的成绩。
2、下半年,“四清”“左”的影响日甚,其时,一位女教师的丈夫被错划判刑劳改,他的儿子读初二抢球时撞倒了一个出身贫农家庭的同学,被定性为“阶级报复的典型事件。”
3、“九井西风”是潜山十景之一,有位地理老师根据多年的视察,撰写了分析九井河一带夜半西风的科学论文,《地理知识》拟决定采用,学校因作者是“历史反革命”,反对发表。
1966年
1、春,分片绿化校园,获安庆行署表扬。
2、暑期,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广播后不到两周,“文革”工作组进校,校园里一片恐怖气氛,数学老师徐茂如投塘自杀。
3、7月20日,教职员集中到县城参加文化大革命学习,历时一百零三天。部分同志被错误批斗,八位同志被错划“四类”下放到学校农场劳改。
4、10月,毛泽东主席第八次检阅红卫兵,三十多名师生代表进京,历时30天。
5、大串联兴起,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1967
1、学生成立“造反”组织,扫四旧。抗日阵亡将士墓碑刻被凿除、破坏。
2、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学生走出课堂,学工、学农。
1968年
1、领导班子瘫痪,造反派主持工作,学校两派对立。
2、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学生陆续到校,参加大批判。
3、5月,成立野寨中学革命委员会,朱忠应任第一任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1969年
1、年初,因“侯王建议”影响,潜山教育界闻风而动,本县教师全部回原籍,学校只剩进驻的贫下中农代表和几位“无家可归”的教师。
2、3月,野寨公社农中初一50人并入本校。
3、秋,党的组织恢复不久,徐平同志调入任革委会主任。
1970年
1、2月,野寨公社副主任徐平兼任校长。
2、3月经过分片上门“劝学”,初一两个班新生入校,恢复高中(春季始业,学制两年)招生,高一一个班新生入校,安徽省潜山野寨初级中学改名为“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
3、7月,教师在县集中进行“批修整风”。
1971年
1、元月,徐平校长离任。程浴川任革委会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
2、9月,参加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国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否定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
3、校医室改名为“57医疗室”。
1972年
1、《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一个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公开发表,鼓励学生“反潮流”,反对“师道尊严”,学校秩序再度混乱。
1973年
1、教学基本走上正轨,在推荐上学的同时适当进行文化考试。
2、举办“反骄破满”学习班,成立广播室,办“战地”校刊。
3、成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教学研究组。
1974年
1、2月,实行“开门办学”,校队挂钩、校厂挂钩,办工厂、办农场。
2、3月,清查有关“马振扶事件”的人和事。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无人敢问。
3、4月,野寨公社下放知青与野中学生发生纠纷,学生被打。
4、程浴川校长被校外群众打伤住院。
1975年
1、3月,程浴川校长离任。4月黄璋接任校长,孙荣朝任副校长。
2、油印《马列、毛主席语录》作为暂行教材。
3、购进手扶拖拉机一台。
4、6月,掀起“学农”高潮。
1976年
1、3月,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批判“三项指示为纲”及教育界所谓“奇谈怪论”。
2、4月,开始接通高压电,添置20千瓦变压器一台。
5月至7月着重治理三风:打架风、爬车风、自由散漫风。
3、9月,开设农机、农数、红医三个专业班。
4、将寒暑假改为春、夏、秋三个忙假。
5、开挖梯田;修建五七大道;开展植树造林。
1977年
1、恢复秋季招生,初中延长半年。学校设教育组、总务组。毕业班兼学红医、农技、农机、民师专业,分期分批下乡开门办学。
2、恢复图书室、校医室,气功大师刘少雄担任校医。
3、4月,开展批判“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活动。